父母要做孩子的太阳,而不是放大镜

来源:

原标题 :父母要做孩子的父母太阳,而不是做孩放大镜 看点 当大树上出现了几片枯叶,很可能不是太大镜这几片叶子的问题 ,而是不放别处生了虫;当眼光像放大镜仅仅聚焦一个点 ,往往会让别的父母地方成为盲区 。孩子的做孩教育问题 ,不是太大镜一个个具体的问题、具象的不放表现 ,而是父母一个微环境  、大环境相互作用的做孩系统,用高纬的太大镜思维去看、去思考,不放很多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或自然消除。父母而这其中的做孩一个关键是亲子关系,当外界的太大镜压力越压越紧,父母就需要给这颗小芽撑出一个空间,让小芽能生长出来 。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:童行书院(ID :tongxingplan) ,童行书院是为3-12岁孩子提供系统性通识教育的课外学院,致力于成为儿童通识教育的引领者。 撑起空间,让小芽长出来 景芳  : 今天我们的主题是 “家庭教育中家长如何为孩子撑出一片天”,您在这方面有很多的感触,那么您是遇到过什么样的案例  ,让您有这样的感受 ? 陈忻: 我有一个感觉,就是一 方面老师对学生有要求  ,一方面是家长对学生有要求,两边一起挤压 ,学生在挤压中丧失了成长的空间 ,这个比较可怕 。我们能不能尽量把孩子这棵小苗的成长的空间腾出来?不要让他长不出来。 看到的例子很多,我来举一个,例如有些父母在孩子的社交上逼迫太紧。孩子两三岁不愿意主动跟别人玩,这很正常,但是有的家长就很焦虑 。 家长说,我是照着一日三餐的架势把孩子往楼下带 ,让孩子跟别人玩,认为这是鼓励 。事实是 ,你越推,他就越退缩。你越焦虑,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 ,孩子也会感到压力,效果就更不好 。 首先 ,社交需要孩子慢慢发展出自我概念 ,即我是谁 、我和妈妈是不同的个体 、我和别人是不同的个体;第二 ,需要发展出能力感 ,即我能干什么、我不能干什么,他才能说得出“我可以一起玩吗”;第三,他还要发展对人际关系的认知,同理心 、读懂别人的情绪要慢慢发展 。所以一般到四五岁才会出现情景游戏。 家长如果很焦虑,就没有办法退后一步 ,给孩子更多的时间成长 。 景芳: 家长的焦虑经常来自于怀疑自己的孩子不正常 ,产生一堆要改变他的想法,而事实是大部分孩子就是正常的  。那么在引导的过程中 ,家长怎么去分辨,自己给孩子的引导是适度的 、还是给孩子压力的呢 ? 陈忻: 依然以社交为例 。孩子一出生,其实家长就开始在培养社交能力了,他的社交就是和主要照料人的关系 ,通过日常互动体会到了最初的人际关系。 如果主要照料人要对孩子的需求比较敏锐 ,对孩子比较温和,这样的孩子走向更大的世界就有安全基地,往往会在他进入新环境时更有勇气探索。 不要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是不正常的,家长只要把自己该做的做好了 ,这个孩子就会是正常的 。大部分的孩子都是正常的。 做孩子的缓冲带  、太阳 景芳 : 我最近看到《2022年国民抑郁症白皮书》,发现18岁以下的孩子占30%,50%的抑郁症患者是在校生,究其原因,77%和69%在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中容易出现抑郁 ,63%的学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严苛和控制,缺乏关爱和冲突,学业压力是53%  ,只占到第三位。这是中国的统计数据 。 陈忻: 在美国,精神疾病的始发年龄也越来越小了,从数年前的29岁,变成了前些年的14.5岁 ,提前到青春期了  。这也是我们家庭必须要给孩子提供一个支持的环境的原因,“家是孩子的安全港湾” ,孩子像一条小船 ,出去遇到风暴了 ,还可以回来整修 、加油 ,受到情感上的安抚。 如果家里没有这个环境,那孩子就很难再去恢复 。我们作为父母,能不能把来自老师的压力挡一挡,做孩子的“缓冲带” ? 很多家长会说,“孩子怎么受不了挫折  ?外面的压力大,我们就要创造更多的压力 ,培养承受挫折的能力。”不是的 ,其实是反过来的,我们父母反而要创造缓冲的 、修复的  、支持的环境 。孩子为什么在受挫的时候容易垮呢 ?不是挨骂挨打少了,是因为得到的支持太少了,是给的脚手架式的帮助太少了。 我还想说说“自我效能”。为什么我不赞成父母一到孩子做作业就把他搞得心情不好,就抗拒这个事情?因为他在这个事情上的情感体验不好。 自我效能感,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力的主观判断,他认为自己能把任务完成地比较好了。往往一个人愿意做自我效能高的任务 ,而不是低的任务 。 比如一个孩子认为自己数学不错 ,那么遇到问题就会愿意挑战。比如说孩子觉得自己作文就是写不好 ,他就不愿意写。如果每次做作业他就觉得自己写字写不好 ,他就不愿意做了。我们要保护孩子做作业的情感体验,“磨刀不误砍柴工”,现在保护好了,在后面遇到挑战 ,他才愿意接受挑战 。 有的父母眼睛完全盯在孩子的成绩上,这是不行的 。就像一棵树,你不能只修剪一根枝桠 。想象现在有一个镜头 ,聚焦到几片枯叶上,那么是只剪掉枯叶就好了吗?镜头再拉远一点,你会发现 ,枯叶是因为在其他地方有虫子 。如果只是剪掉那几个枯叶,不除虫,其他地方也会长枯叶。要把镜头拉远,找原因,而不是整天拿着放大镜找毛病,要学习把镜头拉远。 具体到学习上的问题,首先有个统计是,大部分孩子在正常智商范围内 。如果成绩不好,看是不是因为压力、情绪太大了,造成了成绩不好 ?还是说某一科目基础不好 ?还是其他原因? 如果盯着一个个的问题 ,比如成绩、早恋,永远都是救火员 ,这是和孩子同一个纬度 ,甚至低一个纬度,这样没法管理孩子;如果我们站得高一点,就像太阳照耀的范围那样大,从价值观上影响孩子 ,会更好。一个心理健康的 ,在家里 、学校里得到足够尊重的孩子,不会去做你所能想象到的那些不好的事情  。加上亲子关系好,他不会偷偷去干什么事情 。 景芳: 家长焦虑的事情有很多共性 ,比如一年级家长常会焦虑孩子的写字问题 。其实孩子在学校面临的问题就是一个问题——那就是自己的能力和学校的要求暂时有差距 。这时如果父母不是一个托底的状态,而是指责 ,孩子感受到自己有差距 ,同时也不知道怎么缩小差距,会觉得全世界都不支持他,就觉得自己不行。 孩子在学习遇到问题的时候,我们托他一下 ,让他永远觉得学校的要求我一步就上去了 ,信心就慢慢建立起来了 ,他会使劲挑战学校的要求  ,越来越独立 。 解决问题的钥匙在父母手里 景芳 : 如果父母已经通过很多压力破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,或者是孩子已经有些心理崩溃的现象 ,怎么修复呢? 陈忻: 需要父母主动迈出这一步。我也能收到青少年父母的问题,这些问题是怎么出现的 ?其实这些问题就像雪球 ,一开始很小,慢慢已经滚到了特别大了,滚到能把家长撞倒了 ,大到无法忽视了 。需要父母这一边出发 ,需要父母做出改变  。 青少年的问题很复杂 ,一个问题后面层层叠叠,不知道叠了多少之前的问题,每个问题都能切出好几条线 ,每条线都要倒回去 ,从新来做。我的课程里也有初高中的父母,听了课之后 ,妈妈愿意改变了,真心愿意去改变自己和孩子的关系 ,接纳孩子的行为   ,给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 ,真心放下对成绩的要求,告诉孩子你努力了就可以了 。我们是成人,肯定要比孩子付出更多的努力 ,才能改变孩子。 青春期很多问题确实是以前问题的积累 ,青春期也有青春期的特点,必须要根据青春期的特点做出一些调整,比如青春期孩子说翻脸就翻脸,比如会误读别人的话,误读别人的表情,家长要知道这是青春期的特点。 青春期的孩子很复杂 ,不是听几节课或者有几个具体的办法就行的  ,要一天天地去做,去赢得孩子的信任 。再不行可以考虑心理咨询 ,让你和孩子用客观的眼光去看这段关系  ,建议做家庭咨询 ,不是单独做青少年咨询。 说到做作业,要给孩子空间 ,不是说家长不管了就行了 ,发现过了两三个月作业不怎么样 ,就又打一顿。还是要管 ,也就是很具体的帮助 ,有很多可以想的小办法 ,比如收拾书包这件事,就贴一个小单子在书桌前,睡前按照清单收拾好,作业列出一个小单子 ,做完一项勾掉一项 。 父母和老师的沟通也很重要。孩子是生活在一个系统里,对他直接其作用的是微观环境,就是自己身边接触的人  ,大环境就是媒体、手机app、周围人的价值观等。各个环境都对他起到一个力 ,究竟哪个力对他起到的作用大  ,就往哪个方向发展。父母和老师要保持沟通,合作起来 ,给孩子一个合力,把他推到好的方向 。 景芳 : 当你意识到孩子出了一些问题,你要知道孩子心里都有他的需求  ,你有没有看到他的需求 。当找不到这个需求的时候,就找不到解决方案,只有当你理解到他的问题点 ,才会迎刃而解。父母在看问题的时候不要只看表象,如果就着表象 、毛病去想办法解决 、消除,你会发现对抗很久也消除不了 ,还可能会让孩子陷入越来越糟糕的状态,这种情况下问题是表象,实质是内耗的困难。 正如陈忻老师反复讲的 , 亲子关系是关键 ,父母和孩子要先调整关系 ,父母不要把孩子逼迫地太紧  。当外界给孩子压力 ,你其实帮孩子撑出一个空间 ,如果孩子能像一个小芽能自己长出来 ,他就能处理很多问题 ,我们父母也要知道孩子内心有感受 、有需求,有被理解的需要。 相信我们的孩子 相信成长的力量 相信自己为人父母的本能 在简耕父母社区 以爱为驱动 让孩子深深扎根 长出自己的枝繁叶茂 点击了解更多 【童行书院(ID:tongxingplan)】由世界科幻雨果奖得主郝景芳发起 ,涵盖科学 、人文、艺术  、思维4大学习领域,为3-12岁儿童提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通识启蒙课程 ,通过探索型跨学科融合学习,让儿童思维宽广,思考深入(think big, think deep)。 童行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▼ ▼ ▼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 :

文章所属分类:综合频道,点击进入>>